|
我國豬輪狀病毒流行特點及防控策略,養豬人必看!豬輪狀病毒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流行率在3.3%-67.3%不等,農場豬的感染率達61%-74%。 在我國常規飼養條件下,想要豬群不攜帶豬輪狀病毒是非常困難的。該病多呈現出地方流行性。該病的傳染源為發病豬和感染豬,還可通過其他動物或人類的活動散毒。豬輪狀病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秋冬,冬春季節溫差大、冷應激時更容易誘發該病的發生。 各月齡段的豬都可感染輪狀病毒,但隨著月齡的增加,對輪狀病毒的抵抗能力逐漸增加,常感染的情況是在仔豬60日齡以內,最小的為1周齡,3-5周齡的感染最為普遍。哺乳期間因母源抗體下降,哺乳仔豬感染幾率增加。當母源抗體達不到保護水平時,仔豬就容易感染輪狀病毒并造成腹瀉,并具有12~24h的潛伏期,發病率可高達80%,病死率與日齡有關,因脫水、自體酸中毒等因素,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可達*。仔豬可通過哺乳而獲得被動*,但這種*僅能持續3~5周。 豬輪狀病毒的致病機理 了解輪狀病毒的致病機理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選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或控制,盡可能的在實際生產中避免或降低損失。輪狀病毒感染后,絨毛萎縮導致小腸吸收細胞丟失所引起的吸收不良是豬輪狀病毒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
在實驗感染過程中,腹瀉癥狀要比小腸病理變化出現的要早,說明除了腸絨毛萎縮還有其他機制導致腹瀉的發生,例如腸道炎癥反應、腸道神經系統紊亂以及腸毒素積累,直接或間接導致仔豬的腹瀉和死亡的發生,這些因素可在實際生產中通過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進行提前預防或治療,降低疫病損失。 豬輪狀病毒的病理剖檢變化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后,可見其胃腸道內有凝乳塊,還可見有棕黃色的水樣物質。腸壁變薄,甚至呈現出半透明狀。切開小腸,可見有彌漫性的出血。盲腸和十二指腸會表現出明顯鼓氣。腸系膜淋巴結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肝臟顏色變淡,出現腫大。腎臟軟化,外觀呈現米黃色,心肌出現軟化。 豬輪狀病毒的診斷 輪狀病毒感染豬的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需要檢測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輪狀病毒是新生1~8周齡仔豬腹瀉的原因之一,應在疾病急性期采集糞便排泄物、腸道內容物或切片用于診斷。豬輪狀病毒在腹瀉最初的24h內排毒量*。 ![]() 豬輪狀病毒防控 1、要系統化、全面無死角,高筑生物安全籬笆,防止病毒傳入,不能流于形式?茖W規范消毒,消滅環境中的腹瀉病毒,防止病毒傳入、在場內的存在和循環。
2、硬件保障,尤其是產房溫度、濕度、空氣等控制保障是關鍵。
3、由于帶毒豬的存在,要求提高母豬自身健康水平及保證充足營養,尤其控制以藍耳病、圓環病毒等為代表的的免疫抑制病。
4、由于后備母豬更新率的提高,要求做好后備豬的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在配種前最少免疫兩次含有輪狀病毒(RV)抗原的腹瀉疫苗。
5、科學免疫:由于病原的復雜性及近年來輪狀病毒感染率的上升,要求我們在對豬群基礎免疫時不但要關注流行性腹瀉病毒免疫,也要關注輪狀病毒的基礎免疫。
6、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讓母豬能產生更高的“魔力乳”保護仔豬遠離腹瀉,后備豬的基礎免疫與加強免疫是基礎,肉豬群的全群免疫不留短板。
7、及時快速的進行抗原檢測,及時診斷,減少損失。
8、緊急免疫亡羊補牢,避免更大損失。
在當前豬周期行情不高、降本增效的形勢下,加強腹瀉基礎免疫,警惕由于豬輪狀病毒高發,所導致仔豬病毒性腹瀉帶來的經濟損失。 |